今天是2025年07月23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福建农林大学实践队探秘龙居面线 非遗技艺助振兴

 

7 月17日,福建农林大学“农旅焕新,育苗筑梦”三下乡实践队走进泉州市安溪县蓬莱镇龙居面线非遗工坊,深入体验非遗技艺,探寻其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价值,积极响应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发展的号召。

繁复工序藏智慧 传统技艺展魅力

在工坊内,非遗传承人胡丽珍详细介绍了龙居面线的制作流程。从最初的和面开始,历经搓面、串面、醒面等18道工序,全程需要72小时日晒与12次醒发,每一步都凝聚着先辈们的智慧。拉面环节堪称技艺核心,老手艺人凭借丰富经验,拉出的面线上粗下细、上扁下圆,这种独特形态与拉面、晒面的精湛技巧紧密相连。阳光下,一排排面线在晒架上闪烁着光泽,晒网这一传统工具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图为非遗工坊内,一排排面线挂在晒架上进行晾晒,场面壮观。 施宇涵 供图

创新融入新元素 老艺焕发新活力

为契合现代消费者对于健康养生的追求,胡丽珍团队大胆创新,将淮山、茯苓、芡实、莲子“四神”磨粉融入面线制作,推出养生面线新品。这一举措不仅丰富了面线品类,更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图为非遗传承人胡丽珍正在为实践队队员讲解龙居面线的相关知识。吴一虹 供图

传承遇困勇突破 多方助力共前行

然而,龙居面线的传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目前从事面线制作的多为老手艺人,该技艺工序复杂、学习周期长,且短期内经济回报不高,导致年轻一代对此兴趣缺乏。面对这一困境,胡丽珍积极作为,通过申请专利、改良设备等方式,致力于提升制作效率与产品品质。

图为非遗传承人胡丽珍展示龙居面线,其细可穿针,尽显技艺精湛。王晶 供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龙居面线作为传统技艺类非遗,在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它不仅能够带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创造就业机会,还承载着村民的共同记忆与情感,是乡村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参与此次活动的实践队队员们深刻认识到非遗传承的重要意义与面临的挑战。队员们表示,将充分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借助新媒体宣传、文创产品开发等方式,积极为龙居面线的推广贡献力量,推动这一非遗技艺在新时代持续传承、绽放光彩,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通讯员:宋晓瑶 张怡欣 吴一虹)

 

上一篇:三顾面线工坊,传承非遗薪火——福建农林大学实践队探秘龙居面线
下一篇:福建农林大学实践队赴蓬莱镇开展“送爱心”活动 情暖鸿福村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