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7月23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三顾面线工坊,传承非遗薪火——福建农林大学实践队探秘龙居面线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非遗文化,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根基与源泉。福建农林大学“农旅焕新,育苗筑梦”实践队,怀揣对非遗传承的热忱,三顾龙居面线手工工坊,开启一场与传统技艺的深度对话。

初访:风雨无阻,聆听岁月故事

初遇龙居面线工坊,台风的影响未能阻挡实践队探寻的脚步。大家静坐在古朴的工坊里,听非遗传承人胡丽珍缓缓讲述她与面线的故事。从和面时盐与水的微妙配比,到拉面环节臂力与巧劲的完美融合,每一个细节,都是时光沉淀的智慧。“面线制作,18道工序,72小时日晒,12次醒发,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胡丽珍的话语,让队员们深知这看似纤细的面线,承载着的是传承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更开启了大家对这门古老技艺的好奇之门。

(图为非遗传承人胡丽珍讲述面线制作之艰辛,吴一虹供图)

再探:麦香萦绕,感悟匠心传承

第二次到访,虽因时辰稍晚,错过手工制作的最佳时机,但工坊里弥漫的麦香,如无声的邀请,引领队员们穿梭于晒场与展区之间。晒场上,数百根竹制晒架整齐排列,银丝般的面线在微风中轻摆,恰似凝固的时光丝线。“看似简单的晾晒,实则是决定面线品质的关键。日照强度、悬挂角度、翻动次数,皆有学问 。” 胡丽珍的讲解,让队员们看到面线从面团到成品,每一步都倾注着匠人的心血。

(图为胡丽珍展示细如毫毛的龙居面线,吴一虹供图)

三顾:躬身实践,赋能非遗传播

第三次,实践队队员们大清早就奔赴工坊,只为亲身体验面线制作的全套流程。揉面时手臂的酸痛,拉面时面线断裂的懊恼,到最终成功拉出均匀面线的欣喜,队员们在 “搓、甩、扯、拉、弹” 中,触摸到非遗技艺的温度。“原来一根面线背后,藏着这么多 ‘门道’!” 队员们感慨万千。体验之余,实践队还开启直播,将面线制作的过程呈现给网友,让更多人了解这门古老技艺。镜头前,胡丽珍娴熟的技艺与队员们的笨拙尝试形成有趣对比,却也让龙居面线的名声,随着直播信号,传向更远的地方。

(图为胡丽珍指点实践队彭乐涵串面,吴一虹供图)

“文化传承,贵在践行;非遗焕新,成于坚守。” 福建农林大学实践队三顾龙居面线工坊,从聆听、感悟到实践传播,以青春力量助力传承。愿火种蔓延,让这一非遗在时代浪潮中赋能乡村振兴与农旅融合。 (通讯员:郑田婧、彭乐涵、王韵迪)

上一篇:青岛市南:“文化大餐”让居民畅享盛夏
下一篇:福建农林大学实践队探秘龙居面线 非遗技艺助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