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7月23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青绘新华传文脉,青春聚力助振兴——四川文理学院财经管理学院2025暑期三下乡

在田野间挥洒汗水,在山间感受清风拂面,在村落里聆听乡音。四川文理学院财经管理学院“青绘新华·文蕴新章”社会实践团奔赴达州宣汉县新华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以“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民族文化传承”为核心,通过走访老党员、艺术创作、农耕体验、观赏调研等形式,在乡土实践中厚植文化自信,为中华文化传承注入青春动能。

走访老党员,追寻红色记忆:实践团首站走进新华镇老党员家中,聆听革命故事、追溯红色记忆。75岁老党员何在文以40年党龄的亲身经历,讲述带领村民缴粮纳税、攻坚克难的岁月,“当年肩挑背扛运公粮,靠的就是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信念。”另一位老党员王虹霁扎根乡村发展农业,用“党需要我就一直干”的朴实誓言,诠释着基层党员的担当。交流中,始建于明清的盐茶古道成为历史见证。这条蜿蜒于崇山峻岭间的商贸通道,青石板上留存着马帮足迹,古驿站遗迹诉说着昔日繁华。老党员们回忆,先辈们曾沿此道运输茶叶食盐,古道上“帮困互助、团结协作”的故事至今流传。实践团成员感慨:“从老党员讲述中触摸信仰温度,在古道斑驳里感悟先辈智慧,青年当承续精神财富,勇担时代使命。”

艺术赋能乡村,童心共绘文化:实践团以艺术为媒,在新华大洞村开展文化实践。清晨逐户邀请孩童参与拼接画创作时,孩子们兴奋分享街头吊脚楼、节庆民俗等家乡特色,团队成员则用画笔引导他们勾勒心中的新华图景。走进大洞村阳光驿站里,实践团成员手把手教学,画作融入风雨廊桥、坡屋顶民居等文化符号。讲解巴文化时,虎纹铜戈的传说引发孩子们惊叹,“巴人怎么铸造这么精美的兵器?”等童趣提问让现场气氛热烈。创作之余,“小鸡小鸭你要我的什么”等互动游戏拉近了彼此距离,笑声中传统文化种子悄然播撒。当地张老师表示:“孩子们直念叨要学画吊脚楼,这样的活动让娃们爱上了家乡文化。”

 

农耕体验悟初心,墙绘传情颂新华:实践团走进盐店村田间地头,在村书记王小刚指导下,成员们手持锄头翻土除草,从动作生疏到渐入佳境,切身感悟“粒粒皆辛苦”。劳作间隙,王书记讲述红三十三军途经此地的红色故事,当年战士们“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故事,让青年学子眼眶湿润。谈及乡村发展,王书记难掩喜悦:“过去泥巴路,如今柏油路通家门,高速通道穿村过,如今村民口袋鼓了,笑脸多了,邻里间拌嘴的少了,大家伙儿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日子就像坡上的向日葵,一天比一天有奔头!”

实践团的成员们将连日来在乡野间积攒的灵感与热忱,悉数倾注于村文化墙的方寸之间。蘸取晨曦的金辉与晚霞的绯红,他们以笔为犁,在斑驳的墙面上勾勒出 “青绘新华・文蕴新章” 的鲜活图景。画笔游走间,昔日的瓦墙渐渐苏醒,化作一幅立体的乡土长卷。文化墙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让青春的笔触与乡土的记忆撞出了最动人的火花。

当晨露未晞的田野迎来第一缕朝阳,实践团将青春的汗水融入土地的脉搏;当山风裹挟着草木清香掠过发梢,实践团在层峦叠嶂间触摸自然的肌理;当青砖黛瓦的村落里飘来熟悉的乡音,实践团于烟火气息中感受人文的温度。每一个瞬间都跃动着蓬勃生机,每一次邂逅都充盈着新奇体验。纵使盛夏骄阳似火,汗水浸透衣衫,纵使农耕劳作艰辛,疲惫时常相伴,但内心深处的充实与满足,足以驱散所有的倦意,让这段旅程熠熠生辉。财经管理学院 “青绘新华・文蕴新章” 社会实践团怀揣着热忱与理想完美结束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暑期 “三下乡” 社会实践之旅。实践团紧扣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民族文化传承” 这一核心主题,以多元丰富的形式,在乡土大地上书写青春答卷。实践团走访老党员,在他们的娓娓讲述中,聆听岁月沉淀的故事,感悟红色精神的传承;投身艺术创作,用画笔勾勒乡村的美丽画卷,用创意展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参与农耕体验,在躬身劳作中体会传统农耕文明的智慧,拉近与土地的距离;开展观赏调研,深度挖掘当地文旅资源,探寻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实践团成员们以青春之名,扎根乡土,厚植文化自信,用实际行动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让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四川文理学院:喻贵浩、李昭晨、吴欣怡 指导老师:陈昱锜)

上一篇:冰雪丹青绘人生——女画家张红霞的艺术之路
下一篇:江苏张家港钱建和:在岁月的长河中守护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