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值得铭记与传承。为推动地名的文化保护及历史传承,加强对地名管理工作的了解,宣扬地名文化、传承历史遗产,增强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护理学院青年学子组建的地名守护团,前往自贡市沿滩区兴隆镇,探寻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故事。
(图为兴隆镇人民政府前合照。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202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 地名守护团供图)
2024年7月8日,地名守护团来到自贡市沿滩区兴隆镇,深入了解当地地名背后的精彩故事。此次调研地名守护团有幸地采访到了兴隆镇便民服务中心主任彭敏和文化站负责人明鑫,她们为志愿者们讲解兴隆镇这一地名的来源,详细地讲述了一些民间故事与地名传说,让志愿者更加清楚地知道了兴隆镇的地名来历。此外,她们还详细地介绍了兴隆镇管辖的五个村和一个社区,讲述了几个别具文化特色的重点地名以及它们独特的地名含义。期间,她们还讲述了兴隆镇非遗文化“车灯”、特色产业、当地的特色美食以及未来发展方向。通过深度的交流访谈,地名守护团领略到兴隆镇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厚重。一直以来该镇为地名文化的传承开展了许多工作。期盼兴隆镇能以其独特的文旅风貌,逐渐在大众视野中绽放光彩,成为众所瞩目的文化新地标。
(图为兴隆镇便民服务中心主任彭敏和文化站负责人明鑫讲解地名故事等。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202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 地名守护团供图)
随后,在兴隆镇先锋村副主任李常五的带领下,志愿者对兴隆镇当地特色的地名进行了参观调研。李主任为地名守护团的志愿者详细介绍了永二井背后的故事,让志愿者更加深刻地了解当地的历史,真实地感受到了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同时,她们还与当地居民进行了深入的交流,通过走访、调研以及问卷调查的形式,聆听居民讲述当地文化背后的故事,这些活动,不仅探索了兴隆镇的地名及历史文化,更让志愿者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地名文化。
(图为兴隆镇先锋村副主任李常五与地名守护团在永二井前合照。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202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 地名守护团供图)
(图为社区居民做地名调查问卷。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202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 地名守护团供图)
2024年7月9日,地名守护团再次来到兴隆镇,走进兴隆镇中心小学,开展地名文化进校园主题活动,为弘扬地名文化,赓续历史文脉做出贡献。活动中,在志愿者的讲解下,小朋友们对自贡地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本次活动中,志愿者创新性地将地名元素融入到趣味游戏与绘画创作活动中,旨在加深儿童对地名认知的印记。从活泼有趣的“地名萝卜蹲”,到紧张刺激的“地名数字抱团”,小朋友们全程踊跃参与,对游戏中穿插的地名故事更是侧耳倾听,铭记于心,展现出极高的学习热情与沉浸式的参与体验,让地名文化在欢声笑语中悄然生根。
(图为兴隆镇中心小学地标。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202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 地名守护团供图)
(图为活动中照片。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202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 地名守护团供图)
在活动的最后,小朋友们自由发挥,用五颜六色的画笔在画纸上绘画出他们心目中的地名文化形象。他们用童真的手法和创造性的思维,展现出一个又一个他们心目中独特的地名文化符号。在绘画的同时,志愿者们耐心的鼓励每个小朋友,鼓舞他们上台讲解自己的创意与想法,展现出自己对地名文化的独特认知。
(图为绘画中和绘画作品展示。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202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 地名守护团供图)
地名文化的铸就需要时光沉淀,其传承也需要薪火相传,不断接力。现处于新时代的我们,不仅要保存光阴深处的地名文化,也要使地名文化流传下去。地名守护团通过此次活动的举办,让队员们对地名文化的探索有了更多的自信,也了解到地名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 地名文化要世世代代传承,不忘本来才能创造更好的未来可能性。愿更多的人传承好过往的文化星光,让其一直闪耀在如今的星空中。
(图为活动后在兴隆镇中心小学的大合照。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202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 地名守护团供图)
踏上兴隆镇这片底蕴丰厚的沃土,地名守护团成员深切感受到每一地名背后跃动的独特情感与深厚故事,了解地名背后的故事,更加坚定了志愿者们守护地名文化的决心。姓名之于人,地名之于城,皆是独一无二的标识,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众多地名,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地理坐标,它可能蕴含了一段历史,讲述了一个故事,寄托着一种期盼。未来,我们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矢志不渝,为中华文化的复兴与发展添砖加瓦,贡献青春力量。
(李欣悦 蒋玉华 邓梦琴 郭婧雯 梁艺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