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4月24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建筑为“形” 文化铸“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抚州实践

素有“才子之乡”之称的抚州,不仅是赣鄱文化的璀璨明珠,更是深藏千年文脉的立体史书。2022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抚州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抚州市成为全国第139座、江西省第5座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抚州积极探索“全域保护、创新机制、活化利用”等多维度保护路径,让文化遗产成为彰显文化自信、助力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

近日,在荣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三周年之际,抚州市邀请建筑规划领域专家、文保学者及行业代表围绕历史文化街区的有机更新、传统建筑的保护利用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为千年古郡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历史文化遗产是民族的精神血脉,也是城乡发展的根基与灵魂。长期以来,我国历史文化的积淀深深融入城乡肌理,成为独特的记忆与标识。如何在新时代让历史文脉与现代城乡建设共融共生?各地正以系统性保护、创新性利用为路径,探索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传承。

在古城复兴实践中,建筑为“形”,文化铸“魂”。抚州文昌里从棚改对象到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示范案例的转型,揭示了历史文化价值挖掘的决定性意义。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研究分院院长鞠德东认为,在我国城市发展从增量开发转向存量优化的重要阶段,文化价值的创造性转化已成为驱动城市复兴的核心要素。他指出,文化创新实质上是对历史文脉进行当代转译,通过构建新的话语体系实现文化资源的价值转化。

抚州市以文化创新为突破口,设立了汤显祖国际研究中心,系统梳理才子文化、戏曲艺术等本土文脉精髓,将传统小吃、非遗技艺等文化符号转化为沉浸式文博体验与创意产品。创新实施“文化+”战略,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产业化发展,以汤显祖戏剧节暨国际戏剧交流月为国际舞台,搭建起跨文化交流的桥梁。通过文脉赓续与业态创新,实现了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品质提升的双向赋能。

作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核心构成,历史建筑不仅是文物建筑的历史延续,更是承载城市记忆的立体档案。要实现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必须建立科学的价值评估体系,在严格保护与创新利用间寻求动态平衡。南昌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姚赯教授以景德镇陶溪川工业遗产博物馆和九江工业博物馆为例阐释,对于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本体和核心构件必须实施严格保护,而非核心部分则可在系统评估后实施适应性改造,通过功能置换实现传统空间与现代需求的有机衔接。

文化遗产保护与民生发展具有天然的共生关系。保护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将居民作为保护工作的核心主体,在改善人居环境过程中实现遗产的永续传承。对此,鞠德东提出关于历史城区保护的能居住、能谋生、能闲逛的三个目标,主张通过持续的、有谋划的有机更新,提升人居环境,激发历史城区的经济社会活力。其倡导的整体性保护策略涵盖五大维度:环境整体性、要素关联性、文化层级性、功能复合性、风貌特色性,为历史城区保护提供了系统化解决方案。

针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难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张广汉强调“三位一体”保护理念:在确保历史信息真实性的基础上,通过因地制宜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居住品质;在保留传统空间肌理的基础上,植入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功能业态;最终实现“留形、留人、留神韵”的活化目标,让历史街巷既保留传统韵味,又焕发时代生机。

近年来,抚州创新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保护体系。首创“居民共治”模式,通过微更新、微改造激发社区内生动力,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民生改善的有机融合。在规划管控层面,组建“抚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和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中心”,编制《抚州市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及《抚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地方规章。构建全域保护新机制,确保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五纳入”。资金保障方面,创新推出“古村落金融贷”等专项金融产品,破解保护项目融资难题。2024年,抚州市4条创新实践经验成功入选《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清单》。同时完成全市范围内历史建筑测绘建档工作,实现对所有认定的568处历史建筑的挂牌保护。未来将系统总结历史建筑功能置换、社区共建等创新经验,着力打造可全国推广的城乡文化遗产保护“抚州模式”。

在创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路径方面,部分地方在实践层面的一系列创新成果也被深入探讨。以江西省龙南市和永丰县为例,两地的实践案例共同彰显了“规划引领、数字赋能、活化利用、公众参与”四大核心理念,系统性的开拓出历史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发展新路径,这些探索不仅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供了具有示范意义的实践样本,更丰富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江西经验,为全国历史文化保护工作贡献了重要参考。(万令轩)

上一篇: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红色“邻”里聚合力,服务百家“零”距离
下一篇:“心手相牵,让爱续航” ——永乐社区创新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 让民生温度融入社区肌理